第四十九章 一朝宰辅(2/3)

时他并不是想在圣驾面前表现自己,因为他也猜得出,皇上当然会想到他和苏问秋之间的那层关系,对于他为何如此清楚宋行野的来历应是心知肚明。

然而,就在枢密使唐焕和兵部尚书张光时谁都答不出皇上的问题之后,他还是主动站了出来。他此举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做出一种明确的姿态——身为百官之首的左相,他是赞同皇上启用宋行野为援北军主帅的。而之所以要采用这样一种较为隐晦的表达方式,是因为他实在太了解当今皇上那种猜忌多疑的性格了。

在选德殿中,当皇上问起宋行野之事时,他并没有立即上前应答,而是把机会留给了唐、张二人,因为举荐援北军主帅人选,本应是军方的职责所在。可是事实上,最先向皇上举荐宋行野的却是他的岳父苏问秋,至于定亲王今日的举荐,那则是另一回事了,而且怎么说他也是在苏问秋之后。这样一来,皇上的心中虽也是认可由宋行野为帅,但还是难免会存了另外一种猜疑——会不会是他这个左相欲借举荐援北军主帅人选之机,插手军方事务,趁此大权独揽,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呢?所以,他决不能在支持宋行野为帅一事上表现得过分积极,给皇上留下一种他在故意向军方示好,甚至是意存拉拢的印象。

可是,同样是为了不引起皇上的疑心,他又决不能不有所表示。皇上既已猜到苏问秋会向他这个女婿透露举荐宋行野之事,他若是在明知内情的情况下,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那里不表态,那么皇上又会怀疑他是别有居心,不想为君分忧。不得已之下,经过反复思量,他才决定采用这种既不主动又不被动的方式,来表明自己支持宋行野为帅的态度。

只不过,今日借此事让唐焕和张光时都出了个大糗,倒是令他始料未及,且暗自得意不已。这两位军方的重臣,平日里本就与他走得不近,尤其是北境战事一起,皇上对军方日渐倚重,他们便以为可以借此在朝堂上独霸一方,竟然这么快就开始不把他这个当朝宰辅放在眼里——凡是军队调动与军资调配的事都不与他这个左相商量,一应请奏上书事宜也根本不经中书,便直接面陈皇上。

纵然是他这个左相再有气量,也绝不容许手中的权力如此轻易地被人夺走!只是有皇上在那里冷眼旁观,他又不得不加倍谨慎,不能让皇上怀疑他有任何弄权之心。故而虽不时有下属向他抱怨军方逾权,态度骄横无礼,他也只是对他们温言抚慰几句,然后将事情都压了下去。

只是那些朝臣们之所以能够在朝为官,自然个个耳清目明,焉能看不出他这位左相的大权已日渐旁落,且处处被军方打压而隐忍不发?朝中情势出现如此逆转,那些目光短浅之辈便开始转投向军方一边,甚至起了武人治国的痴心妄想,却不知自己的所行所为早已触了皇上的逆鳞,终是不会有什么好收场的。

只有为数不多的那几位老成持重之士方能看得出来,皇上此时纵容军方耀武扬威,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北境之危,不得不暂时依靠这些武人,另一方面,皇上很可能也存了另一番心思,他想让这些不知深浅的莽夫们在得意忘形之下行差踏错,留下确凿的罪名,以便日后将其一一剪除。

在他看来,正是因为皇上存了此心,才会在此时特意将代表军方最高权威的定亲王抬了出来。然而他可以断定的是,今日选德殿上的那人,绝对不是真正的定亲王!只怕是就连皇上也未想到,尽管他们做出了如此精心的安排,还是让他从见到这位定亲王的第一面起,就看出了其中的蹊跷。不过,唐焕和张光时那两个庸才想必是不会看出任何不对,恐怕他们此刻正聚在一起,商量着该如何巴结上那位王爷,好将他这个左相彻底地从朝堂上踩下去呢。

只不过这个假定亲王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?虽然他已经刻意遮掩,却仍是让自己从他的身上看出了一些不同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