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二十七章 水利工程太费钱(2/3)



朱允炆看向不远处的村落,大致有八十余户。

老丈动了动拐杖:“以前是有一口井的,只不过去年旱灾,改了水脉,这一年到头来总打不出多少水来,家家户户还得去五里外的浍河挑水。”

“五里?”

朱允炆皱眉。

这打个水来回都要十里路,还需要一路挑着,可想是多辛苦。

“哎,若有一口好井,去年旱灾时咱们也不至给朝廷添麻烦。听说皇上在南京为了照顾我们这些穷苦百姓,一天天只吃馒头,连一颗青菜都不舍得吃啊。”

老丈感叹。

朱允炆嘴角有些抖动,这是怎么传的,救灾归救灾,饭自己可没省,不吃饱了哪里有力气处理奏折,怎么斗官员……

“老丈以为皇上平日里吃什么?”

马恩慧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出来,在一旁问。

老丈抓了抓胡子,道:“皇上平日里一定吃得比咱们好,每顿饭应该能吃两个炊饼,估计还有点酱料,美味的很啊。”

“二爷,皇上怎么可能只吃两个炊饼,至少要吃三个,估计每天还能吃个鸡蛋。”

一旁干活的伙计插了句。

“你们说得都不对,我可是听人说过,皇上喜欢吃酱鸭,一个月要吃足足两回呢。”

冯上六喊道。

马恩慧笑得花枝乱颤,朱允炆笑得有些勉强,这就是朴素的百姓,他们一辈子没走出去多远路,在他们的想象中,最好的日子就是一天能吃几个炊饼,加个鸡蛋,如果一个月能吃两次肉,那就是最好的日子了。

这不是穷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,而是他们生活的环境里,从未有过炊饼自由,鸡蛋自由,更不要提肉了,简单而纯碎的小农经济,很难给他们带来富裕,他们对美好的想象,也只是停留在不挨饿,吃得饱,吃得好一点,仅此而已。

“还笑,以后你就吃炊饼和鸡蛋吧!”

朱允炆恶狠狠地看着马恩慧。

马恩慧哼了一声,带着贤妃去摘狗尾巴草去了。

“有一口深井,哪怕是旱灾之年,也可以顶一顶,是吧?”

朱允炆问。

老丈白了一眼朱允炆,这还用问,三岁孩子都懂的问题。

朱允炆看向夏元吉与杨士奇:“那为何朝廷就没多打一些井?给每个村落打上井,这旱灾的问题不就解决过去了?即便是有了灾,朝廷运来粮食就是,也不至渴死人,说不得还可以打水救救庄稼。”

夏元吉与杨士奇面露难色,夏元吉低声说:“这个,打井很费钱……”

朱允炆瞪眼,那意思是:“你那么有钱,还怕这?”

夏元吉怕,是真的怕。

大明有府州县近一千五,小型村落有多少?这是个很难统计的数字,多的几百户,少的可能只有十几户,甚至只有几户人家,百姓居住过于分散,如果各地都打井,就是把朝廷卖掉也未必能打得起来啊。

别看着挖井技术含量算不得高,但耗时耗力耗工,一口寻常的小井造价大致是二两,而一口中型井,造价在八两左右,一些大井,造价直接上了十四两。

就凤阳府一地,如此大的范围,分散着六十多万人,除去在城中的,还有四十余万分散在各处,算八万户,五十户一个村落,仅仅是村落的数量估算就有一千六百。

如果每个地方打一口井,算十两一口,就是一万六千两,若是打饮水辘护井的同时,还打桔棉井、豁泉大井、水车大井,造价就要翻几倍,没个六万两是不够的。

而这只是凤阳府一地的,那淮安、庐州、滁州、徐州等府加起来呢?是不是就需要耗费三十几万两银子?

若再推广到山东、河南、北直隶、山西、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