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零二章 敕令:设二炮局(三更)(2/3)

宋代,战争很多,虽然大部分都输掉了。

干不过骑马的,那就研究火器,炸死他们。

于是,朝廷带头设置了国资企业“火药作坊”,然后出现了“霹雳炮”、“威天雷”、“火箭”、“火炮”……

宋代人对于火器的运用,大有一种土财主用钱砸死人的豪气。

打仗的时候一看,好啊,一根火箭干不掉你,能躲是吧?

来,兄弟们,搞一个集束火箭,我就不信炸不死……

北宋末年,李纲、宗泽指挥的第一次东京保卫战,便使用了集火与霹雳炮,让金军损失惨重。

到了南宋,火器发展更是突飞猛进,出现了后世管状器枪械的鼻祖——陈规,其发明的“长竹竿火炮”,便类似于后世枪械的金属管。

是的,一开始的枪管,它就是竹子管……

后来,蒙古灭金时,金国人凭借着“震天雷”、“飞火枪”等火器,抵抗蒙古铁骑二十多年。

“震天雷”就是大号手榴弹,因为有点大,太费人工,所以通常是用投石机抛出去的……

“飞火枪”改进了“长竹竿火炮”,将竹子管换成了金属管,抓一把铁末塞进去,点燃火药,砰,一枪干掉几个……

和后世“散弹枪”一打一片差不多。

蒙古联南宋灭掉了金,南宋人看到了“飞火枪”的厉害,回去又研究出了“突火枪”,“突火枪”的出现,有着划时代的意义。

世界上第一种可以发射弹丸的火器,就此诞生。

后来宋蒙战争,蒙古人吃了不少火器的亏,但人家也不傻,在战争中学会了火器的使用,而且拿着这些装备与作战方法,在“长子西征”中,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“降维打击”,把欧洲人的骑士尊严,彻底扫到了垃圾堆里。

元朝火铳也发展不错,朱元璋还用过元朝军队“送”来的“铜将军”,朱元璋的部下,也有偏爱火铳的,还组建了火铳小分队,比如沐英、邓愈。

在洪都保卫战中,邓愈便凭借着火铳小分队,干掉了陈友谅打入城的先头部门。

沐英拿着火铳跑到云南,天天钻山沟打大象玩,时不时弄根象牙换点零花钱。

在大明开国之后,更有各式各样的火器,拱卫着大明沿海、边境、城镇。

由此看,那些说中国人只会用火药造烟花的家伙,不是无知,就是白痴,或是别有用心。

朱允炆看着火铳发射,再填装,再发射,有些郁闷地想吐血,知道火铳慢,不知道会这么慢,按照崔玉的操作,最快也得二十秒。

骑兵冲锋百米,根本用不了二十秒。

一轮齐射就跑路,简直是给热武器丢脸。

朱允炆没办法让其试验大炮,这里就是皇宫,炮弹飞哪里都不安全……问过数据之后,朱允炆有些心塞。

感情大明三大炮:佛朗机,虎蹲炮,红夷大炮,这个时期一个都没出现。

等这些匠人自己琢磨,那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喊出“口径之内尽是正义,射程之内皆真理

”的豪言壮语?

靠他们天才的创造与缓慢的研究,想弄出来更先进的火炮,估计需要等几十年。

朱允炆离开兵仗局之后,并没有返回后宫,而是出了皇宫,去了工部下属的科技局(原将作监)。

科技局负责改进火铳、火炮与弓弩,在十个月的时间中,他们确实完成了不少的改进工作,但这种改进,并没有突破元末明初火铳的局限,只是在原本的基础之上,小打小闹,做了个“微整”手术。

比如襄阳炮,这就是一类投石机,科技局把它放大了,这就能说是改进了?

好吧,能丢的东西更多了,更远了……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