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1章 事出有因(2/2)

拼八凑起来厢兵,留在黄河南岸凭险据守有余,主动渡河背上,等同于送死。

所以,在皇城逗留了七天,匆匆忙忙整顿了一下雍王死去之后的官场秩序,大宋官家赵恒,就不得不又带着各路禁军,星夜兼程奔向了滑州。

而留守汴梁的重任,顺理成章就落在了新任开封府尹王曙的头上。

王曙做事稳当且没有什么野心,还在刚刚过去的那场风波之中,尽了一名重忠臣的本分。所以,无论赵恒本人,还是朝堂上的各方势力,都认为将汴梁交给他,可以让大伙没有后顾之忧。

然而,王曙本人,却不像赵恒和各方势力那样,对自己有信心。在官家走后的第一天,就重新捡起了宵禁令。

除了皇城、开封府和内城最繁华的那几条街道之外,每晚亥时起(晚九点)到第二天寅时,都不准人员车马随意通行。

汴梁内城的所有城门,在此期间也完全关闭,非紧急军情不得出入。

这下,弄得很多人都叫苦连天。

然而,王曙却仍不满足,很快就下达了第二条严苛的命令,盘查汴梁内外两城的三教九流以及豪门宾客,凡是公据(宋代身份证)描述与其本人长相口音不相符者,一概抓起来严加询问。

这下,可是彻底捅了马蜂窝。

汴梁城人口百万,怎么可能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老乡?许多江湖人物,在家乡犯了事情,谋生并藏身的第一选择就是汴梁。

而高丽、大理、大辽等国的细作,也都是喜欢藏身于汴梁城内。一边享受城里的灯红酒绿,一边接近达官显贵,刺探对本国有用的消息。

王曙指挥开封府的差役,拉网一般展开大筛查,非但各国细作全都成了惊弓之鸟,在汴梁躲藏并谋生的江湖人物,也一个个叫苦不迭。

这些人交游广阔,立刻通过各种途径,向皇城根儿附近的深宅大院里递话。请求在朝堂上有影响力的勋贵出面,阻止王曙的“乱命”。

勋贵们都知道最近皇城里发生过什么事情,所以轻易不敢出头。但是,他们却又拉不下脸来直接拒绝。于是乎,彼此互相推脱,你推我,我推你,最后推来推去,就把人情又托到了皇宫里的太监们身上。

恰巧刚刚荣升了右班都知的老太监黄浩,自认为跟王曙有过一些交情。便收下了外边送来的厚礼,大摇大摆地去向王曙转达“下情”。

“黄都知有所不知,本官也是不得已才如此。”王曙心中早有准备,听了黄浩拐弯抹角提出来的要求,立刻苦笑着拱手,“半个月之前开封府这边,北司有折惟忠,南司有韩佳俊,自然不需要草木皆兵。而现在,折惟忠请假前往永安军中探望其兄长折惟昌,韩佳俊又挂印而去,不知所踪。本官如果再不防微杜渐,万一有歹徒像前几天那样冲击皇城,到时候,到哪里去找第二个人,舍生忘死,挡在贵妃娘娘和皇长子面前!”
本章已完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