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16、致命陷阱(2/10)

红外热成像的检测原理,并没那么神秘。”

“从物理原理来解释,就是人体是一个能够自然产生的红外辐射源,不停向周围发散和吸收红外辐射。”

“而正常的人体各部位的温度,是具有稳定性和特殊性的,不同温度有不同的热场。”

“于是当某个部位出现病变或异常时,此处的血流量会发生变化,导致局部温度的改变。”

“原来是这样?”听着顾晨言简意赅的解释,卢薇薇也是默默点头,有些受教的说:

“所以红外热成像就是根据这一原理,通过热像仪采集人体红外辐射,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对吗?”

“对,然后再生成彩色的热图。”顾晨说。

想了想,顾晨又继续补充着道:“还有就是,体检中心的专家,就是根据这些热图来分析判断,人体病灶的部位,疾病性质和病变程度等。”

“这种技术,其实还可以广泛运用到很多领域。”

“那顾师兄,这种热成像仪,白天使用,不会影响其功能的准确性吗?我记得这种东西,夜晚使用更为明显吧?”

袁莎莎对于这种警局里的高端货,也是很少碰见。

这次赵国志特批,让何俊超携带两架侦查无人机,连同吉喆一道进行操作,袁莎莎也好趁机大开眼界。

毕竟,在整个芙蓉分局,刑侦队三组这边,也就何俊超跟吉喆接受过培训。

顾晨听闻袁莎莎的说辞,也是淡笑着解释:“其实这是认知上的误区。”

“毕竟你要知道,热成像是现在较为先进的观测技术手段,是能够让我们在白天天气候恶劣,视野不佳。”

“甚至夜间低可见度,或者完全脱离光源的情况下,来观测到周围的环境与事物。”

“因此你说的白天和黑夜,对于热成像技术,影响不大。”

“尤其是近些年来,热成像产品,已经在市场里百花齐放,各有千秋。”

“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,有很多朋友对热成像的基础认知,出现一些脱节和认知错误,也是情有可原。”

顿了顿,顾晨短暂思考了几秒后,也是淡淡说道:“最为典型的,就是物镜大小与成像结果的好坏。”

“我记得在几年前,由于数码红外热成像的技术还不是很先进,所以在很低级的芯片,和简单的软件编程下,为了达到更好的画面效果,只能做大倍数。”

“但倍数高了,图像又模糊,视野又太小,所以又只能做大镜头。”

“其实说到底,赵局给我们采购的这批侦查无人机,在这种环境下,侦查张金泽下落是够用的。”

“只是目前来说,张金泽或许已经躲藏在某处密道里也说不定。”

“对呀。”这边寻找的有些不耐烦的何俊超,也是一脸抱怨的说:“按照自动热成像搜索模式,找到目标应该不难。”

“毕竟张金泽的车还停在路边,人肯定是在这片林子里。”

“但是很可惜,我跟吉喆在这搜查的半天,都还没找到任何踪迹,只有一些信号源很微弱的小鸟。”

“但是在热成像上,只是一些微弱的热源点,看得让人有些头疼。”

“何师兄,我有点头晕。”操作另一架无人机,在丛林上方反复寻找的吉喆,顿时眯了眯眼,感觉自己有些头晕目眩。

何俊超瞥了一眼吉喆手里的操作平台,也是无奈说道:“那你先把无人机撤回来,换块电池,短暂休息一下。”

“等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