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章(2/3)

佳人

——对偶(一)明朝时候,山西省有一位名医叫乔嗣祖,家有二女,大女儿叫珍姐,二女儿叫珠妹,姊妹出落得像花一样,眼看到

了出嫁的年龄。乔老不想把祖传的医术传给外人,于是决定招婿入赘。怎么招呢?他理想的女婿是既懂医道又有学问的人。想来想去,他想出了出联应对招婿的办法。他出的上联是:珍珠双花红娘子此举公开后,虽有不少读书人前来一试,但因不懂医术药物被拒绝。有一天,来了一位身穿绿棉袍的少年,彬彬有礼地上门对道:枸杞二丑绿宾郎乔老爷怕受骗上当,就问少年这下联作何解释。少年笑答:“我叫吴杞,兄叫吴枸,兄有事在家,叫我穿绿棉衣前来。兄长的医术和文才胜我十倍。”乔老先生听后,心中大喜,当即决定招吴氏兄弟入赘。这副对联传开后,都啧啧赞美,说它不仅对仗工整,而且切合有情事理。朋友,你能说出它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撰成的吗?(二)从前有个中药店主人,膝下有一女,貌美聪慧。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位才华出众的男子结良缘,他决定用中药名作上联,哪个对出下联,就把女儿相许。上联是:“玉叶金花一条根”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,一筹莫展。忽然来了一位英俊少年,挥笔对出“冬虫夏草九重皮”。店主一看此青年才貌出众,于是又出了一上联:“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”,那青年马上对出下联:“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”。店主十分高兴,随即又撰一上联:“白头翁牵牛耕熟

地”,那个青年稍加思索,又对出下联:“天仙子相思佩红娘”。店主非常满意,当即把女儿许配给他。你知道对联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?

六岁神童斗和尚

——对偶明代林文斌六岁时游庙,和尚见他梳着三叉小辫,就说:“三叉似鼓架。”林文斌随口对答:“一秃似锣槌。”和尚又惊又气,马上出联叫他对:“三尊大佛坐象坐虎坐莲花。”林文斌不加思索就说:“一个秃驴偷鱼偷肉偷酒菜。”母亲在一边听见就批评他太不文明了。他说:“我说的是,‘一个书生攀龙攀凤攀桂枝’。”后来又一次,他改梳两条小辫到庙里去玩,和尚又笑他:“牛头且喜生双角。”林文斌毫不怯懦,顺口应道:“狗嘴何曾吐象牙。”

故事中的林文斌凭着自己的机智聪明,运用对句的修辞手法,敢于与不怀好意的和尚机灵应对,使和尚的取笑变成了自取其辱。奇特的自荐诗

——篇喻有时为了含蓄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愿,一般不会直接向人表达。如“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”这句诗就表示作者希望得到有识之士垂青。以日常所见情愿为上钓之鱼表达自己急切出仕的心情。传说朱庆余在《边试上张水部》中是这样说的:“昨夜洞房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妆罢低头问夫婿:画眉浓浅入时无?”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蜜月生活的爱情诗吗?不是。其实朱庆余在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给张水部,张水部就是任水部员外郎的名诗人张籍,原是希望他先看看自己的作品,量量自己的才学,以便向当局者推荐,使自己有个进身之价。所谓“拜舅姑”、“画眉深浅”,乃至全面构思,都是比喻。这是整篇运用比喻的好例子。张籍岂有不明白的道理?于是回信说:“越女新妆出镜新,自知明艳更沉吟。齐纨未足时人贵,一曲菱歌敌万金。”仍是用篇喻手法,把朱庆余誉为西施,不但美貌过人,特别是歌声优美,是无价之宝。这比原作只在形体上作喻稍为高明一点了。

庄周不想当宰相

——讽喻讽喻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明事理的修辞方法。战国时代的惠施当了梁国的国相,他的朋友庄周去拜访他。有人对惠施说:“庄周这次来梁国,是想夺你那国相的职位的。”惠施听了非常害怕,立即派人去抓庄周,闹了三天三夜,没有捉到庄周。一天,庄周找上门来,见了惠施,就给他讲了一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